人物小传

杨学晨,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城市交通事业部群总工程师。近5年个人授权发明专利3项,曾先后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评2014年上海市软件行业标兵、2023年上海市巾帼文明岗、2023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提名。

单颗宝石虽然耀眼,但想戴在脖子上还需工匠镶嵌连缀成项链;城市运行依靠的每一个系统,都要有串联搭建起它们的双手。这是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城市交通事业部群总工程师杨学晨对工匠精神的生动比喻。

自2006年从事智慧交通工作起,杨学晨便专注于一件事——建设并不断完善覆盖市、区两级部门的上海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这一平台不仅是上海交通“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网建设的实际载体,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与航空、铁路实时对接的省级交通运行管理平台。

“螺蛳壳里做道场”,不断完善超大城市智慧交通运行系统

据杨学晨介绍,上海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自2006年规划,2008年开始建设,不断迭代更新,升级为现在的上海交通城运系统,至今仍是全国超大型城市中接入交通行业数据类型最多最全、规模更大的复杂巨系统,杨学晨和她所在的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了其中大部分功能和系统的搭建、优化工作。

“这一平台在上海交通行业信息化的整体架构中占据着‘一中心’‘一平台’的高度地位,至今已积累了17年的上海交通运行数据。”杨学晨进一步解释,它保障着市民的日常出行和重大活动时期的交通运行,包括事前交通预测、保障措施预演、过程中的指挥调度以及事后复盘评估。“例如,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期间,在全市没有采取限制 *** 通管控措施的前提下,这一平台保障了整体交通系统184天的正常运行,经受住了24次日超50万人次大客流的考验。”她补充道,现在这一平台还为进博会的交通服务保驾护航。除此之外,该平台还为各大院校、设计单位规划交通、分析城市运行提供数据支撑,全方位助力上海智慧交通建设。

17年来,该平台已累计接入20余类交通采集设备、40多种业务数据,接入的设备也从模拟变为高清、从传统的线圈检测到视频分析再到激光雷达。杨学晨特别提到,每次技术的升级,她和团队都秉承着“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态度,以技术手段做融合,尽可能利用老设备,而不是全部推翻重建。“这些年,平台虽然不断迭代,但其中运行5年以上的设备仍超过80%,10年以上的设备也有一半。”她说。这时,团队就要串起不同时期、不同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的设备,解决不统一的问题,再交给交通管理部门,其中的繁琐和工作量不言而喻。

城市建设背后的工匠,更大成就是市民“无感”

杨学晨告诉记者,保障全市交通运行的综合平台不仅要行之有效,也要让市民“无感”,考验的就是平台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她举例说,2015年之后,上海小客车保有量每年净增约20万辆,近10年来保有量更是翻了一番。但比较全市的交通数据,我们发现,与2015年相比,近几年城区拥堵指数并没有明显恶化,一些数据还有小幅提高,背后是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默默守护、扎实工作和创新思维,而平台也是他们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城市美好的景象离不开默默无闻的工匠。”杨学晨说。近年来,上海电科智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注重团队的传、帮、带工作和核心员工的队伍建设,通过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科研项目等形式,与多个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企业技术研发团队以中高级专业人才为核心,成员专业涵盖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交通工程、自动控制、数据分析等方向。团队中也涌现出很多优秀人才,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科学进步奖和创新技术奖,团队也多次获得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青年突击队等荣誉。

在杨学晨看来,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算圆满,而她专注的这件事就是上海智慧交通建设。

作者:张天弛

文:张天弛图:受访者供图编辑:商慧责任编辑:张懿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今日热搜

  • 1孙颖莎4-2张本美和进决赛
  • 2老板买到15盒香港月饼哭诉不发了
  • 38月份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 4哈尔滨一公司月薪3500元 *** 博士
  • 5女主播爱上“榜一大哥”转账735万
  • 6私企老板被指玩弄多名已婚女下属
  • 7中国午睡之一省不想睡了
  • 8女子在男方婚礼时坠亡?不实
  • 9妈妈带2个孩子喝农药自杀被判刑
  • 10中国籍人员在意丧生 不排除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