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议聚焦于史前和夏文化重要考古发现,通报3项考古最新进展。
其中,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入选发布,这是自2022年我省启动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以来,继常州寺墩遗址、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之后,江苏又一重要考古成果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发布。
此次入选的草堰港遗址,位于当时长江入海口与淮河入海口的中间地带,处江河湖海之交汇,为多元一体之见证,具有典型的“水韵江苏”文化基因。
有啥收获?
草堰港遗址年代距今约7200—6900年,为江淮东部已知最早的新石器遗址,特殊的低海拔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物得以完好保留,发现有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
遗址所在区域为江淮东部里下河腹地,为地势低洼、海拔不足2米的淤积平原,遗址整体被1.5-2米厚的自然淤积层所覆盖,保存状况十分理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底启动抢救性考古发掘。2024年转为主动发掘,发掘工作由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
目前共清理灰坑、房址、栅栏等各类遗迹200余处,其中灰坑151座、房址4座。绝大多数灰坑开口于同一层面,属遗址最晚阶段,晚于房址、栅栏。灰坑中超过半数底部铺垫木材,另有部分灰坑底部、四壁铺垫席子或填埋蚬壳。
房址F4全景
房址保存较好的有F1、F2、F4,用芦苇之类植物茎秆搭配木材作为建筑原材料在整个遗址中十分普遍,是草堰港遗址极具特色的建筑模式。
残留箭杆与绳索的骨镞
已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木器、蚌器等各类文物2800余件。其中,木器部分保存状态较好,器类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锥形器、弓形器、泥抹子形器、柄等,其中钻木取火器为国内已知最早的钻木取火器实物。
玉璜
种子(果实)中可确定种属的有水稻、菱角、芡实、猕猴桃属等26种,以及大量破碎的果壳。依据现有鉴定结果和统计数据初步分析,草堰港遗址出土的水稻遗存为栽培稻,稻米和穗轴都表现出明确的驯化稻特点。
钻木取火器
动物遗存目前已鉴定出5纲38种。除部分家猪外,其余均为野生动物。表明先民的生业方式以渔猎为主,饲养家畜为辅,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更偏向于“初级开发型”,即已经开始饲养家畜,狩猎和捕捞野生动物仍是占据主要地位的获取肉食的方式。
鹿角靴形器
价值何在?
据介绍,草堰港遗址为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滨海湿地型史前遗址。特殊的低海拔饱水埋藏环境保存了极为丰富的有机质遗存。
遗址发现的巨量人工栽培稻等各类植物遗存及大量的动物遗存,是研究江淮东部史前生业经济稻作农业发展与传播的绝佳样本。
遗址所展现出的环境信息,对于研究全新世以来江淮东部海面升降、岸线变迁,以及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亦具有借鉴价值。
遗址为江淮东部已知年代最早的史前遗址,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塑造了淮河下游史前文化和社会面貌,是中国多元一体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延伸了区域历史轴线,丰富了地域文化内涵,为构建江苏地域文化谱系,展现江苏地域文明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支撑。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将聚焦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进一步强化多学科联合攻关,持续深化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研究,推动形成一批体现江苏特色的探源成果,努力揭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独 *** 献;进一步加强对出土文物和考古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讲述好江苏大地上的中华文明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今日热搜